曾經的陽新縣富池鎮上巢村,在發展中走過很多“彎路”。近年來,隨著長江大保護戰略的實施,加之武穴長江公路大橋、黃九沿江公路的建成,上巢村搶抓機遇,保護原生態、整治村莊環境,發展港口碼頭、倉儲物流等產業項目,村里山青了水綠了,村民日子紅火了。
這是黃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江河不言,奔流成歌。近年來,黃石深入開展污染防治攻堅,以優良生態護碧水東流、藍天常駐。黃石長江干流水質持續保持在Ⅱ類,去年全市空氣質量六項主要污染物濃度均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美麗黃石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
扛起污染防治“硬責任”
散步、騎行,奔跑、嬉戲……嶄新的大冶湖北岸環湖綠道上,市民的笑聲流淌成一曲歡樂的歌。
大冶湖北岸環湖綠道項目,通過建設大冶湖環湖道路形成生態廊道環線,保護山、湖、田、林、濕地等多種生態資源,打造一條美不勝收的親水觀景帶。
依水而興的黃石,天然對水懷有深情。近年來,黃石以堅定的決心和有力的舉措,打響了一場水環境治理的攻堅戰。
以長江、大冶湖、網湖、保安湖、三山湖、高橋河等考核斷面為重點,深化流域綜合治理;完善水環境質量監測預警機制,堅持開展大冶湖、保安湖、三山湖、網湖、磁湖、青山湖等預警監測,做到發現水質變化第一時間預警和整改;以大冶湖、網湖、保安湖、三山湖等省控湖泊為重點,對入湖排污口開展科學分類、依標整治、規范化建設;推進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與鄂州、咸寧對接,簽訂了長江、高橋河、富水等跨市斷面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建立跨界流域協調監管和治理機制;試點大冶湖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磊山湖綜合治理、山南污水廠尾水提標等重點工程,推進林家咀港、鐵金港治理等一批重點整改項目,大冶湖水質明顯改善。
如今,江豚在長江黃石段逐浪,飛鳥在網湖濕地上翱翔。這些場景為人津津樂道,這些成績讓人倍感振奮。統計顯示,去年黃石11個省控以上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90.9%,提前完成“十四五”考核目標任務;長江干流水質持續保持在Ⅱ類;全市5個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100%。
仰望天空,是一望無垠的蔚藍;俯瞰大地,是滿目青翠的綠意。這份綠色答卷,來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來自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澎湃力量。
近年來,黃石著力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推進鋼鐵、水泥超低排放改造,在全省率先制定地方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標準,幫扶企業爭取中央大氣污染防治資金2.36億元,推動企業從“被動治污”走向“自主減排”,超額完成“十四五”氮氧化物總量減排目標任務。去年PM2.5改善幅度在省級13個國考城市中排名第三、改善幅度排名第一,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改善幅度進入前20。
守住綠色發展“生命線”
旭日初升,朝陽在西塞神舟會濱江公園的江面上灑下金輝。江畔,池杉、水杉、香樟等樹木在江風中搖曳;江中,碧水東去,百舸爭流。
誰曾想到,這里原本是堆放砂石、停放貨車的碼頭,經碼頭拆除、場地平整、游園步道及休閑設施建設、耐水樹木種植等有力舉措,已成為當地居民休閑娛樂的濱江公園。
不遠處,全球鉻化合物生產和服務主導者的湖北振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已實現“輕裝上陣”。面臨嚴格的長江大保護對沿江化工企業的要求,振華化學投入巨資實施技改,整體脫硝效率達93%以上,除塵效率達99.9%,脫硫效率達90%以上。
綠色發展的足跡,總是在回眸中直抵人心、催人奮進。
黃石港區沈家營長江岸邊,拆除后的沈家營碼頭,如今早已綠草茵茵。這片處于黃石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的散貨碼頭,必須全力整改!黃石壯士斷腕將該碼頭永久關閉,并遍植烏桕、桂花、香樟以及耐水灌木花草,讓此地變成樹林花海。
今年3月,一年一度的夏浴湖桃花節開幕,絡繹不絕的游人用手機定格一處處美景。這個曾因污染被戲稱為“西塞龍須溝”的內湖,歷經3年生態修復,如今蛻變為城市后花園。
大江無聲,改變悄然發生。
經過努力,黃石累計拆除沿江非法碼頭123個,市轄區內“三無”采砂船舶全部清零,外籍采砂船舶全部遣返。退捕還魚、退漁還湖、退耕還林還草、騰退長江岸線、清退污染企業,大力開展生態修復,507個長江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495個。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設施安裝率達100%,船舶生活垃圾接收、轉運處置率均達到95%以上。去年完成造林綠化4.1萬畝、石漠化治理7.5萬畝,完成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2922畝。
向“高”而攀、向“新”而動,黃石的產業發展同樣在逐綠前行。
近年來,黃石累計實施工業技改項目300余項,總投資超900億元,推動一批傳統產業、傳統企業實現“二次創業”;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獲國務院激勵表彰。積極建設國家“無廢城市”,鋼鐵行業“自產自消”、固廢利用行業“廠內+廠外”雙循環等“黃石經驗”在全國推廣。
繪好生態惠民“幸福圖”
“起筆”綠水青山,“落墨”民生福祉。
在黃石港區大眾山·青山灣,夏日里的綠樹紅花一片蔥蘢,今年“五一”正式向市民開放,曾經閑置的山林湖塘華麗蛻變,成為集生態、文旅、商貿于一體的城市會客廳。
周末的夜晚,未蘇灣小橋流水間燈火閃爍,不少市民前來休閑打卡。這里將鄂東南歷史文化保護與城市更新有機結合,打造集文化創意、美食街區、旅游休閑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社區。
去年,我市新建改造城區污水管網103公里,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71.34%,基本消除生活污水直排口。大力實施“花城計劃”,完成青龍山、大眾山、團城山公園改造,新建口袋公園12個。
好山好水好風光,黃石有詩有遠方。在黃石城區,生態環境的改善關乎市民的宜居生活,而在廣袤的農村大地,更在演繹治一方水土、興一方產業、富一方家園的精彩故事。
小公園、休閑廣場、愛心食堂、公共廁所……沿著還地橋鎮黃崗村一路向前,豐富多彩的節點景觀和基礎設施,一步一景、景景動人。該村作為還地橋鎮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的試點村,通過整治項目流轉土地4000余畝,發展起集果樹種植、水產養殖加工、銷售及觀光休閑于一體的生態農業,可安排周邊村民200余人就業,年接待游客5萬人次,年實現旅游收入2000萬元。
去年,黃石啟動大冶市金湖街道、陽新縣楓林鎮等7個全域國土綜合整治項目。全市積極開展“千村萬樹”提升行動、石漠化綜合治理、油茶擴面提質增效行動,全市林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數量達25家,農業產業經濟綠了生態、富了農家。
在靈鄉鎮西畈李村村口,四個小方格池子構成的小型人工濕地特別“顯眼”,濕地種滿了菖蒲、香蒲、美人蕉等綠色植物,流出濕地的生活污水變得清澈透明,實現污水無害化處理并達到農田灌溉標準。
從“污水治理”到“生態變現”,從“資源依賴”到“綠富同興”,黃石按照“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目標要求全面推進8條小流域綜合治理。目前全市完成38個行政村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5.81%,完成省政府下達的污水治理目標任務。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富美”答卷,黃石大踏步向前!
記者 廖巍巍
編輯:徐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