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和美鄉村·魅力茗山”籃球大賽(村BA)暨第二屆桑葚采摘節開幕
2024年11月29日,茗山鄉“村BA”總決賽獲獎單位的獎品(受訪者提供)
71歲的村民柯細回正在給剛剛采摘完的菌棒補水
“搶斷!”“傳球!”“球進啦!”5月17日下午6時許,在大冶市茗山鄉茗香廣場,又一場“村BA”比賽開打了。
在黃石、鄂州兩地觀眾山呼海嘯般的助威聲中,來自兩地球隊的隊員在場上左沖右突、你來我往,場面絲毫不亞于電視上的“大場面”。
“自茗山鄉‘村BA’開打以來,‘周末見’已成為常態。”茗山鄉綜合文化站副站長朱文明說,有“村BA”的日子,籃球場總是最熱鬧的地方。
40年傳統,“一賽”帶來的歡樂
鄉村精彩“籃”不住。4月30日,2025年“和美鄉村·魅力茗山”籃球大賽(村BA)暨第二屆桑葚采摘節開幕式在茗山鄉舉行。
茗山+籃球,是一個什么樣的組合?
茗山,因境內大茗山得名,是黃石市唯一的鄉,早在1985年就有過民間組織籃球比賽。之后,茗山中學又多次組織過各類籃球邀請賽。1992年10月,全國農民運動會在湖北孝感舉行,茗山鄉成功舉辦首屆農民籃球賽。隨后茗山鄉官方、民間籃球賽事持續不斷。
2022年7月,隨著貴州臺江“村BA”火爆“出圈”,茗山人柯浪首次發起了茗山鄉“村BA”,賽事持續到這年10月。
柯浪畢業于沈陽市體育運動學校,曾擔任過體育教師。據他回憶,當時因為剛組織發起,場地、球隊都還不規范,連“茗山鄉‘村BA’”名稱都是后來規范的。
2023年,茗山鄉成功舉辦了湖北省和美鄉村籃球賽(“村BA”)。68歲的籃球愛好者鄧國強當上了記分員,28歲的幼兒園老師段麗婷帶著廣場舞隊化身啦啦隊,40多歲的村民張細麗推出了餐車做起了買賣……
賽在鄉村,球員土生土長,觀眾來自十里八鄉,獎品也是農特產品,茗山鄉“村BA”十足的“鄉土味”,引起了各方廣泛的關注。茗山鄉黨委副書記石堅介紹說,僅開幕式當天,新華網、央視網等線上新聞的點擊量就突破370萬人次。
這一年,茗山鄉“村BA”先后發起了村級聯賽、企業冠名賽、專項邀請賽等系列賽事160多場次。茗山鄉也被評為全國第三批農民體育健身活動基地。
2024年,茗山鄉又舉辦了和美鄉村籃球賽(“村BA”)暨桑葚采摘節。開幕式當天,外地觀眾和游客就超過了2萬人次,茗山鄉50余家農副產品展銷點和小吃餐飲店的銷售額超過20萬元。
最純粹的籃球,最簡單的快樂。看一場“村BA”的同時,跳一場廣場舞、打一場羽毛球、踢一場足球,成了茗山鄉村民夜生活的“新時尚”。
“我去過茗山鄉的每個村,村村都有球場!”村民彭水平語氣顯得頗為自豪。
“光騰燦銅都,色壯耀茗山。勁爆村BA,四鄉八鄰咸集歡……”這年10月,網友“葉戀交柯”在微博上發布了茗山鄉“村BA”主題歌。
今年,茗山鄉又對“村BA”進行規范,把全鄉29支籃球隊整合成12支。只要祖籍在本地的人員,無論目前居住何地,均可報名參加茗山鄉“村BA”,也可以申請外援參加。
兩年多來,茗山鄉“村BA”先后發起各類賽事近400場次,吸引了大批鄉內外觀眾,也拉動了消費。茗山鄉黨委委員、武裝部部長李巍介紹,2025年茗山鄉“村BA”計劃舉辦180場比賽,持續擦亮茗山鄉“村BA”品牌。
迎“籃”而上,“一賽”改變的鄉村
茗山鄉茗香廣場,既是茗山鄉運動健身中心,也是茗山鄉“村BA”球場所在地。
5月13日上午,陽光明亮,廣場旁綠樹成蔭,屋段村81歲村民段應均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伴一路看風景。
段應均介紹,原來這里一片荒蕪,后來改造成為茗香廣場,先后建成了主廣場、群眾大舞臺、文化長廊、美食街,標準化籃球場、足球場、網球場……“你看這些球場,又工整又氣派,以前哪里想到能建這么好。”段應均笑著跟老伴說。
一場賽事,就是一張“名片”。隨著“村BA”的持續火爆,茗山鄉迎“籃”而上,先后投入數千萬元豐富基礎設施建設,“光標準化籃球場就投入了300多萬元,新設了觀眾席、停車位、電子顯示屏,開設‘村BA’抖音直播號……”石堅說。
一個籃球,傳遞的是一個個團隊的力量;一場賽事,凝聚的是共建美好家園的共鳴。茗山鄉先后刷黑、綠化、亮化通鄉公路4公里多,對鄉政府所在地的管網、電網、街面、門面進行全方位配套改造。
在鄉村,茗山鄉清理違法建筑、建設運動場所、整治鄉村環境,創建美麗鄉村示范村、特色村,加快新一輪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一“球”引來百花開。上汪村“村BA”球隊有14名球員,這些球員來自村企業、返鄉人員、高校學生、外地經商老板等。“自從有了比賽,村里來往的人多了,在外的能人回鄉不少,村子的變化也大了。”村委會副主任程婷說,村里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先后實施了管網改造、廁所革命、幸福食堂、文體廣場等項目,實現了鄉村面貌大改變、鄉村文明大提升,帶動了人員回流。在“村BA”的影響下,村里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印刷包裝、新型建材等產業,村級集體經濟大幅提升,農民就業門路也廣了。
通過“村BA”的帶動,茗山鄉也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好客文明鄉”。
“紅馬甲”與“村BA”同頻共振,“賽事熱度”轉化為“文明溫度”。“新時代文明實踐不僅保障了賽事運行,更帶動了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茗山鄉黨委書記朱忠炯說,“村BA”成為展示茗山鄉村魅力的立體窗口。兩年多來,茗山鄉志愿者累計服務賽事時長超過20000小時,幫助解決觀眾訴求上千件。
回鄉打球、回鄉看球、回鄉議事、回鄉發展……通過系列賽事活動,茗山鄉“村BA”探索出“群眾自發、政府引導、全民參與、帶動發展”的鄉村振興路徑。
不止于球,“一賽”引來百業興
春已止,夏未滿。5月13日中午,走進茗山鄉大魯村,平坦潔凈的柏油路直通荊楚大茗山(湖北)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茗秀莊園。茗秀莊園距離鄉政府不足4公里,由茗山鄉在外經商的企業家返鄉投資建設,去年8月建成投入運行,建有果園、魚池,目前正在新建民宿。
“一到打球的日子就忙不過來。”43歲的服務員彭丹丹是茗山鄉彭晚村人,去年9月到茗秀莊園做服務員,一個月工資有3000多元。彭丹丹愛人也在茗秀莊園工作。夫妻二人每天騎著摩托車上下班,既能照顧到家里,又能就近務工掙錢,“比外出打工強。”彭丹丹說。
茗山鄉曾是有名的花炮之鄉,隨著14家花炮企業的歷史性退出以及“村BA”賽事的火熱,鄉里充分利用閑置資產,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文旅體產業,地方特產走進了大眾的視野,農民就業門路更廣了。
茫茫大茗山,云霧如潮汐漫過墨綠的山巒。湖北茗旺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茗旺公司”)的香菇生產大棚,錯落有致地扣在丘陵腳下的空地上。
一座大棚內,71歲的村民柯細回正給剛剛采摘完的菌棒補水。尖細的水管針頭對著菌棒插進去,補充水分再輕輕抽回來。這里原來是一家花炮廠的閑置廠房,去年9月改建為香菇生產基地,建成了18個香菇大棚。
香菇種出鈔票,“包袱”成了資產。“每天80元收入,一年可做百來天。”柯細回笑著說,這事不累人,“錢掙得舒服。”
“科技特派員”、茗旺公司技術員熊永平介紹,這個基地去年12月開始產菇,每年可采收3批次鮮蘑菇,年產量超過1.5萬公斤。
“跟著賽事去旅行”。茗山鄉以賽事為依托,大力培育以“全域旅游、民俗文化、農產品展銷深度融合”的節會經濟,正在規劃楊橋水庫還庫路,謀劃網紅垂釣基地、環湖自行車賽等新業態,放大“一日比賽、多日停留”“一人比賽、多人消費”的賽事效應。
眼下,茗山鄉杜仲產業園、精品水果產業園、蔬菜種植示范園、高標準茶園正在有序推進,賽事優勢正一步步轉化為產業資本、綠色財富。
短評
體育因人氣而旺,鄉村借體育而興。土生土長的茗山鄉“村BA”的籃球盛宴,詮釋了鄉土文化的無限魅力和價值,展現出當代鄉村的蓬勃生機。
始于籃球,卻不止于籃球。茗山鄉“村BA”賽事猶如行軍的號令,凝聚起全民參與的熱情,帶動節會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和人口回流,走出黨建引領下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鄉村振興不需要宏大敘事,一個籃球、一片球場、一群熱愛生活的人,足以讓田野生長無限可能。守住鄉土文化的根與魂,做好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加法”,將群眾智慧轉化為發展動能,方能以鄉土文化“軟實力”鑄就鄉村全面振興“硬支撐”。
記者 易木生 梁堅義 通訊員 費丁香 文/攝
編輯:徐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