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6-30 返回
逾20億投資成“空城”,位于湖南省張家界的大庸古城再次引發關注。6月27日晚,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專題報道《人造古城 何成“空城”》,反映張家界市大庸古城項目在建設、運營中存在的有關問題。這一項目投入總金額約25億元,運營3年多累計虧損已超5億元;今年上半年僅2300人購票,日均購票人數不足20人。報道播出后,張家界市對此高度重視,6月28日上午,張家界市委書記劉革安主持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整改工作。
古鎮歷史悠久,歷史人文底蘊相對獨特,辨識率應該很高,但現在有不少古鎮“千鎮一面”,“查重率”太高。正如有游客總結的:仿古景觀大同小異,青磚配上紅燈籠,商鋪里擺些民族服飾、手工銀飾、絲綢制品,臭豆腐、大魷魚、糖葫蘆、竹筒奶茶是標配……簡直就是披著古鎮外殼的小商品批發城。本應各有特色的古鎮變成了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是古鎮運營的失敗。
不僅是古鎮,還有不少仿古建筑、傍文化IP的人造景點,雖然建設得古色古香,卻也欠缺核心競爭力,沒有靈魂,游客往往并不會為這些人造景點埋單。
古鎮“千鎮一面”讓人審美疲勞,也讓古鎮陷入運營困境,一些“古城古鎮”耗費數億甚至數十億元,最終卻乏人問津,甚至成了“爛尾工程”,巨額公帑被打了水漂,著實令人痛惜。比如近期張家界的大庸古城引發公眾關注;還有位于陜西藍田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開業僅四年就因客流稀少而被拆除;成都龍潭水鄉“門可羅雀”,附近村民甚至在空地上開荒種菜……
古鎮“千鎮一面”也就失去了個性、失去了特色,陷入同質化競爭,游客自然不會為此埋單。古鎮要能夠避免過度娛樂化、商業化,就要權衡好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這樣才能保護好珍貴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也能保護好廣大游客的合法權益。
古鎮建設要能找準定位,要挖掘好特色文化,避免同質化運營,避免古鎮“千鎮一面”,要促進差異化發展,還要做到遵循商業規律、旅游產業發展規律、文物保護規律等。比如一些地方不要“生造”古鎮,如果“生造”古鎮,這樣的古城古鎮就會像無根之木,難以存活;對于已有古鎮,也要懂得補短板、鍛長板?!胺鹿哦?,把好生生的古鎮變成了“新鎮”,就會讓優勢變劣勢,好牌變爛牌。
各地不要盲目跟風,要注重保留特色風貌,彰顯地域文化內涵,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樣的古鎮才能實現差異化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滿足廣大游客的旅游體驗、消費體驗,實現游客與景區的雙贏,有利于當地旅游業的長遠發展。
別讓“古城古鎮”曇花一現,變成了“短命古鎮”。真正能夠歷經千百年延續至今的古城古鎮,是因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找準定位,找到這些“古城古鎮”獨有的生命價值,依托與挖掘獨有的文化符號與資源,用本土特色文化“召喚”,才能盤活這些“沉睡”的古城古鎮及“爛尾”的“生造古鎮”,讓古城古鎮與游客實現雙向奔赴、雙向共贏。 (戴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