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在鄂贛交界幕阜山脈深處的楓林鎮坳上村,目之所及,滿坡山果、農家小洋樓、“四好”公路……處處可見文明新風與蓬勃生機。
2025年5月,從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傳來喜訊,該村憑借扎實的建設成果與顯著的發展成效,經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
紅色引擎:領航發展破浪行
在村黨群服務中心,“黨員先鋒崗”標識分外醒目。村黨總支構建的“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組織體系,讓80名黨員成為緊密聯系520余戶村民的紐帶,有效打通了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
每月20日的“黨員議事日”雷打不動,村民們圍坐在一起,從門前道路修繕的具體事宜,到村莊產業發展的長遠規劃,大家暢所欲言。“以前是干部干,群眾看。如今咱們都是‘當家人’!”村民李大姐道出了大伙兒的心聲。
黨群齊心共建下,荒灘變身設施齊全的文體廣場,污水橫流的羊坑水塘重現清澈,高山灣組的村民也徹底告別了“吃水難”的過去。每一處的蛻變,都是黨群一心共建家園的鮮活見證。
綠色筑基:生態煥顏展新姿
蜿蜒穿過坳上村的朱婆港,曾是村民心中的“老大難”——岸邊雜草叢生、河內淤泥堆積、污水肆意流淌……
如今漫步河畔,只見清水潺潺,綠樹倒映,獨具匠心打造的鯉魚造型魚鱗堰壩,水流層層跌落,濺起如雪浪花,仿若銀鯉騰躍,已然成為游客競相打卡的“網紅地標”。
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于科學系統的治理舉措。河道清淤、污水管網鋪設、垃圾分類處理等工作穩步推進。“黨員突擊隊”沖鋒在前,清理河道、宣傳環保知識,帶動村民積極參與。
“庭院積分制”更是激發了村民的積極性——村民通過參與環境整治、投身志愿服務積累積分,不僅能兌換生活用品,還能參與“最美庭院”評選。如今,環保理念深入人心,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生態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發展動能。
金色支撐:產業富民強根基
繽紛六月,走進坳上村,千畝吳茱萸基地里,沉甸甸的果實掛滿枝頭。很難想象,這片土地曾深陷貧困泥沼。2014年,坳上村立足自身資源優勢,選定吳茱萸為主導產業,并創新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構建起集種苗培育、技術支持、產品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如今,吳茱萸種植面積已拓展至8000余畝,年產量達450噸,產值突破千萬元。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全村90%的農戶參與其中,人均年收入從最初的不足3000元躍升至12000元。產業發展反哺鄉村建設,村集體將收益持續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領域,形成“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橙色滋養:文明鄉風潤心田
夜幕降臨,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廣場華燈初上,歡快的廣場舞節奏與文化禮堂里的歡聲笑語相互交織,奏響鄉村夜曲。“以前農閑時大家打牌閑聊,現在唱歌跳舞、舞龍獅……大伙兒都玩得不亦樂乎!”該村副書記江霞笑著說。
這份喜悅,源于坳上村對文化土壤的深耕厚植。村文藝隊將身邊的好人好事改編成歌舞、戲曲等文藝作品,以生動鮮活的形式傳播文明新風。“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包粽子、印糍粑、舞龍獅等,既傳承了傳統文化,又凝聚了濃濃鄉情。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同一盞盞溫暖的橙色明燈,照亮、滋養著村民的精神世界。
“紅、綠、金、橙四色并非孤立存在,它們相互交融、協同共振。”坳上村黨總支書記柯金昌說,紅色引領方向,綠色筑牢根基,金色提供支撐,橙色凝聚人心,共同構成了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站在“全國文明村”的全新起點上,坳上村正持續深化“四色”融合模式,為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貢獻“坳上經驗”。(記者 吳天韻 通訊員 柯情燕 羅元)
編輯:熊鷹